民国留学生: 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留学史---从1874 年容闳、黄胜、黄宽3人从广州扬帆赴美,至今已近一个半世纪。中国留学运动在这一百多年里经历 了由被社会所不重视到 1872 年清政府开始正式选派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五四时期的留法热以及 20 世纪 20 年代的留苏潮和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再度留日热,再到抗战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继续派出留学生直到 今日的留学热,无数中华留学儿女伴随着近代中国翻过了充满风风雨雨的一页页历史篇章。从照片中还显稚 气的最初留美幼童到世界闻名的一代航空航天专家钱学森,无数留学海外的中华学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付出 了自己的一片赤心。每一代留学生各有其时代所赋予的历史特点和风貌,他们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也有所不同, 不同时代的留学生具有不同的时代使命,以下以民国时期的留学运动浅谈其特点及影响等诸方面。
1912 年到 1949 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国民党通知退出大陆,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社会 动荡不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留学教育的发展也随之跌宕起伏。中华民国刚一建立,留学生便成了社 会的宠儿。宋教仁当时直言不讳地主张:“初组政府,须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 ”其所说的革命党大多 数是留日学生,可见当时留学生已经在中国政治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以示简明,本人以年代为划分, 将民国时期的留学运动划分为 20世纪 10—20 年代与 20 世纪 30—40 年代两大部分,着眼于各时期的留学热 潮,其中详细在下文将做交代。 20 世纪 10—20 年代,民国初建,留学运动在地域分布上,这一时期留日、留美、留欧齐头并进。相对于晚 清时的留学生,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在留学专业上有较大拓展,不仅仅是集中于学习西方器物科学一类,在其 他艺术文学类也有较深的涉及,在知识结构上,这一代留学生真正学贯中西,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 文化,同时又亲身感受了西方文化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及近代化快速发展的日本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气息。他 们担当了中国近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出路的思考,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 想的探索,起了奠基的作用。其中又以勤工俭学留学法国和中共第一次合作留学苏联的两次留学高潮为代表。1912年2月,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之前试验过节俭生活后发起组织了留学俭学会。
为了 落实留法俭学会的工作,由李石曾等人发起并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预备学校。由于当时法国的一些工厂需要廉 价的华工,齐如山等人以此为契机,招收一批华工,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学习文化,这一制度为家境贫寒而又 想外出求学的青年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成立使勤工俭学从理论转为实际行动,并逐渐 发展壮大,为赴法留学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1916 年,在法国渴望拥有大量华工的前提下,中法双方协定 成立了华法教育会,翌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回北京成立了北京华法教育会,1918 年后全国各地开 办分会,积极招收学生作勤工赴法的准备。当留法勤工俭学酝酿和发展时,中国国内星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 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推蔡畅、赵世炎、王若飞、蔡和森、李维汉 等新型知识分子的光荣代表,他们在以后的中国革命中成为了中坚力量。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一个广阔的政 治舞台,各种思想汇集于此,而最宝贵的是留学生们从西方取来了马克思主义“真经” ,为寻找根本解决中国 问题的奋斗历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留法热的声势远远超过其规模,它是近代国人为求进一步了解西方, 了解世界,寻求和探索真理的“远征探险” ,具有一般留学运动不军备的政治意义。 紧接着留法运动,留苏热又悄然在中国大地升起。
中国共*党成立后,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加入了这个行列之 中为探寻救国出路而努力,他们主动向怀有同样救国之心的国民党人孙中山表示友谊。1924年,国*共两党第 一次合作,结成了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共同担起反帝反封建重任。赴苏学习真是在此种形势下产生,早在1921年,莫斯科就成立了东方大学,设有中国班、日本班、朝鲜班等,1923至1924 年间,在共产国际和苏 联政府的协助下,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先后有三批赴东方大学学习。由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后,革命形势迅速发 展,需要大批革命人才,东方大学以及黄埔军官学校所培养的干部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逝世,为纪念孙中山以及出于培养革命人才的考虑,又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筹办了中山大学。于 是,处于合作时期的国共双方分别选拔了一部分青年前往莫斯科。这期间,国共双方选派的留苏学生受到了 苏联党和人民的热情接待,他们在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经验和社会理论。1927 国共第一次合此时的留学生出国前文化程度较高,多数能出国后直接进入大学学院学习。在留学学习方面,不仅在学习的广度上更有所突破,关键在纵向上有所突破,许多人进行了专业上的培训深造,其学术成果与国际接轨,形成了学有所长的一代,在前代留学生着手移植西方文化科技之后,这一代留学生将其落实。期间主要有民国黄金十年1927—1937年间官费留学欧美的留学活动,1934—1937年的留日热,以及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留美热。
1927—1937 年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黄金建设十年” ,是国民政府进行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时期,在此期间由南京国民政府向欧美各国派遣了一批批官费留学生,每年有100人左右,最多达到每年1000人左右。1933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外留学规程》规定,公费留学生必须通过考试选拔。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派遣,利用庚款退款选派以及由国内学校或团体派遣留学生,直到 1937 抗战爆发中断。特点和影响,此十年间的留学教育政策,主要是严格选派的标准,加强组织的管理,采取不同的派遣途径, 以解决留学经费不足和各方面对人才的需要问题。相对于之前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由于国民政府的严格选拔 标准在知识文化上水平更高,也是有组织性的,在学习上更专业化。为由于二战时交通不便,很多人毕业后留在国外长期工作,为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于1934年起,留日人数节节上升。到1935年,高达8000 人。当时“学日语! 去日本!去日本!学日语!”这种呼声响遍中国。日本报纸也认为这种景象“仿佛明治末年(1905—1911)中 国留日全盛时代的再现。”这就是1934—19377月间的留日热。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快侵华步伐,中日关 系呈剑拔弩张之势。一方面,从“满洲国”到“华北自治运动”“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再到“冀察政务委员 、 会” ,日本不断制造事端挑衅,而另一方面,数以千计的中国青年怀着“师夷制夷”的心态,成群结队地负笈 日本。这一双向逆流的情景,恐怕在迄今为止的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此期间,各种抗日爱国的 团体,报刊纷纷创立,比如左翼留日学生城里的“左联”东京支盟、东流文艺社等,右翼及中间留日学生创 立的社会评论、留东新闻等。分析形成这种看似奇怪的留日热潮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第一,知己知彼,“师 夷制夷”的思想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令中国上下震惊,为了救亡图存,全国注意力一时集中在关于 对日本的研究之上,形成了对日本的研究热。《申报》1934年1月1日“中国的知识阶级最近因研究日本热,关于日本出版之经济杂志与其它专门科学杂志等,销路遽增。”“学日语!去日本!”在中国留学生中蔚然 成风。第二,东渡寻求出路。一方面1933年开始,国内大学毕业生失业危机日趋严重,许多青年纷纷东渡寻 求出路,另一方面,1934 年前后,国民党当局对进步书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禁毁运动,为求读到进步书籍,接受先进理念,众多青年负笈东渡,在日本有很多进步书刊杂志。第三,金价暴跌,银价上涨,因为日本实 行金本位制,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因此当时的货币汇率对中国有利,去日本留学反而比在国内读书合算,而且日本又有路程较近,文同书等优点,青年学子大批涌向日本。第四,在伪满洲国建立之后,为培养“中日 亲善”人才,派遣大批东北学生留日,据统计,伪满洲政权的留日学生约占历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的三分之 一。特点和影响,此次留日热潮规模声势宏大,留日学生约占当时出国留学生总数的 60%,但是留日学生的质量相对于同期留欧美学生要逊色得多。据1935年统计,赴日中国留学生中,大学毕业者仅占11.8%,专科学校 毕业者占12.7%,其余75.5%为大专学校肄业生和中学毕业生。在学习专业上,留日学生注重理、工、农、 医、军事等专业的学习。除政府的倡导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留学生在国难关头的备战心态,以期掌握救国本领。这些留日学生归国后在抗战中以军人、医生、行政人员以及宣传救国的学生等等身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1938—1948年期间赴欧美留学生情况曲折, 抗战期间由于战争及战时留学政策的影响,留学人数锐减。
1938从—1941年仅有300人左右出国留学。抗战胜利后一方面由于受到抗战中武器落后的刺激,一方面抗战胜利带 来的全国渴望进行和平建设和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使命,激励了新的留学思潮,大批学生和学者到西方学习和工作,同时南京政府也选派人才到美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这里就形成了抗战胜利后的留美热。在留学选择上选择美国是因为首先,英法等国受创严重,德日等国为战败国,中国作为战胜国从心理上来讲去战败国留学一时难以让人接受。相比之下,美国本土未曾在二战中沦为战场,其文化教育设施没有直接遭受战火 的摧残,其次,战后美蒋关系亲密,美国不仅向国民党提供军事经济援助,还提供各种奖学金,鼓励中国青 年前往留学。蒋介石为了战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大批人才,也放宽留学政策。随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赴美洪流。特点和影响,此次留美热相对于抗日战争时的留学形势大有好转,人数规模大大上升,总计1945—1949年间 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在5000人以上。在成员结构山,这一时期的留美学生经过八年抗战的磨练,更趋成熟。大多年龄偏大,社会经历复杂,其中有大学教授、中学校长、研究人员、公务人员、技术人员、银行职员和 自由职业者。这场留美热潮最终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垮台和新中国的建立而告终。这些留美学生归国后成为了 中国现代科学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尽管整个民国时期的留学生群体相对于中国整个社会来讲是一小部分,但是纵观民国时期的留学史,无不与中国之命运息息相关,俨然是一部中国发展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的辛酸史。在20世纪10—20年代的留学运动其主旨在于探寻中国的出路,寻求救国理论,为之后的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30—40年代的留学运动主要在科技文化方面成就颇高,奠定了此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展的基础,并培养了一大批中 坚力量。民国期间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由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出资选派,二,利用庚子赔款选派留学 生,三,由社会民间团体学校选派留学生。尽管每一代留学生的学习方向有所不同,自身质量也有差别,有人立志改革,也有人出于自身利益出国留学,但是其共同担负着同一个中国近代使命,就是救亡图存,探索发展出路,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道路。最后,我想以胡适先生的《非留学篇》的一部分作为结尾。留学之潮兴起已有百年,终成为百年大计。此文尽管发表在1914年,但对于今日之留学潮仍有重要意义。胡适先生在当时留学潮方兴未艾,国人对自身传统 文化制度已然丧失信心,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独立富强的社会环境下,一语惊醒我等百年梦中之人,这对 于我们回顾过去的留学教育,思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这么多年来的作用和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留学教育还 是有着重大的提醒和借鉴意义。“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非敲门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而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要而言之,则一国之派遣留学,当以输入新思想为己国造新文明为目的。浅而言之,则留学者之目的在于使后来学子可以不必留学,而可收留学之效。……若徒知留学之益,乃恃为百年长久之计,则吾堂堂大国,永永北面受学称弟子国,而输入之文明者如入口之货,扞格不将适于吾民,而 神州新文明之梦,终成虚愿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