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八章 华侨股票 >>
 
 

        1921年工商银行有限公司股票 : 华资银行业 --- 在早期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体系中,除了占有优势的外资银行外,还有一些华资金融机构,这其中既有传统的银号,也有新式的银行。香港银号业的产生大体在1880年代,以经营香港与广东及海外华人的汇兑为主。到1930年代,香港各类银号约有300家,规模大者资本可达数百万元,一般都加入1932年成立的该业同业组织香港银业行联安公会。规模小的资本在数万元不等,主要以买卖金银为主,大多属于金银业贸易场会员。

        在香港银号的发展史上,最为着名的是 恒生银号,也就是后来实力一度仅次于汇丰银行的恒生银行前身。1933年3月,恒生银号在林炳炎、何善衡等人的筹划下创办。由于经营有方,业务迅速拓展到广州、上海等内地大城市。1950年以后,随着香港经济的转型与起飞,恒生银号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1960年2月,恒生银号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1962年建成当时香港最高的大楼作为银行总部。19‮46‬年,恒 生银行的总资产达到7.61亿港元,存款达7.2亿港元,是当时香港存款和资产规模最大的华资银行。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1965年的银行危机中,恒生银行遭疯狂挤提,为平息‮波风‬,恒生银行最终被汇丰银行低价收购51%股权,从而落入汇丰银行集团囊中。恒生银行于1969年开始编制的港股恒 生指数,更是深入人心,至今仍是反映香港证券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香港华商经营的新式银行业开始于1‮98‬1年。该年香港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成立。该行初期经营颇可称道,据称分支行及代理处遍及天下,然而好景不长,1911年宣告破产倒闭。进入民国以后,香港华资银行的数量逐渐增多起来,先后成立的主要有广东银行(1912年)、大有银行(1914年)、香港工商银行(1917年)、香港华商银行(1918年)、东亚银行(1919年)、国民商业储蓄银行(1922年)、嘉华储蓄银行(1924年)、永安银行(1931年)、广东信托商业银行(1931年)、香港汕头商业银行(1934年)等。1919年香港的华资银行业应发展需要,为了‮制抵‬外资银行的歧视和保障华资银行的应有权益,发起成立了香港华商银行同业公会(ChineseBankers' Association)。华资银行业的兴起,不仅冲破了外资银行垄断香港金融市场的局面,也使得香港金融体系更为健全。

        除了总公司设在香港的华资银行外,中国大陆兴起的银行业这时也将目光投向了香港。1917年中国银行率先在香港设立分行。此后盐业银行(1918年)、广东省银行(1929年)、广西银行(1932年)、交通银行(1934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34年)、中南银行(1934年)、金城银行(1936年)、新华信托储蓄商业银行(1937年)、中国国货银行(1938年)、聚兴诚银行(1938年)、国华商业银行(1938年)、南京商业银行(1938年)、中国实业银行(1939年)等或因业务需要或受战争影响,相继在港设立分行。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可谓盛况空前。根据有关统计,1940年时,香港共有中外银行总分机构52家,其中外资银行16家,华资银行36家。华资银行从数量上而言,已经超过外资银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335547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