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三章 公益实业 >>
 
 

        民国锡矿合同执照>>>契约劳工,卖身“猪仔”马来西亚,陆佑原名黄如佑,字弼臣,号衍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生在鹤山雅瑶黄洞村一个姓黄的农民家庭。父亲黄明显世代务农,因家境贫寒,母亲早逝,黄如佑很小就被送到新会一户姓陆的财主家当童工,并因此改姓陆。19世纪中叶,英、法等列强为开发东南亚殖民地,根据《北京条约》来华大规模地招募契约劳工。这种契约劳工犹如卖身,俗称“卖猪仔”,而当时不少处在极度穷困下的五邑农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甚至远赴澳洲、美加的。1863年,陆佑也被“卖猪仔”来到新加坡,在一家锡矿当契约劳工。契约三年,当时只有17岁的陆佑几乎吃尽苦头,受尽折磨。直到晚年,他仍多次提起这段曾夺去多少“猪仔”生命、近于“非人的生活”。1866年契约满后,陆佑终于获得了人身自由——作为无数“猪仔”中的幸存者,也许他并没有意识到“苦难成就财富”的哲理,但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去到当地一家同是五邑人开设的烟庄当了5年的小伙计,省吃俭用,在积蓄了99元的“第一桶金”后辞去了烟庄工作,迈出了人生新的一步。99元起家,从小杂货店到“锡矿大王”陆佑用自己辛苦积攒下的99元开了一间“兴隆号”小杂货店,勤劳操持,随着生意的不断发展,生活也逐渐好转。后来他将小店委托给伙计代管,自己则前往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在市郊的一个锡矿场经营采购、货运和粮食生意。后来他包下了一个别人废弃的“旧龙口”锡矿,凭自己多年的经验继续开采深挖,结果竟挖出一个杂质少、藏量多、品位高的“锡米仓”。因此暴富,陆佑成了拉律五邑人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1873年矿区帮会械斗,陆佑离开了拉律来到吉隆坡。他先开设了一家典押店,然后又通过替殖民常局承办税捐来赚取收人,最后他再次将发展的目光投向锡矿业。陆佑一方面收购濒于破产的小矿场,通过革新开矿设备,使用电力机械,并高薪聘用技术人员及有经验的“自由工”,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向当地的封邑领主预付税款的办法,包下了大片未开采的矿区。数年之间,他便拥有新街场、锡米山、双文丹、安邦、叻恩、古毛、万挠、关丹、文冬等十多处矿场,年产锡矿数千吨,成了吉隆坡有名的“锡矿大王”。经营锡矿发财后,陆佑又把眼光转向种植业、工业、商业、甚至金融业。他先后开办了橡胶园、咖啡园、胡椒园、椰子园,其中最大的吉隆坡橡胶园绵延100多公里。他办起了红毛灰(水泥)厂、铁厂和椰油厂,所生产的椰油能够左右当时吉隆坡的椰油市场。他在最初创业的“兴隆号”老铺的基础上,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设立了十多家分号,并将生意一直发展回国内,在广州开设了两间货栈。1913年,经政府批准,他以“东兴隆”商号的名义开始自行印发银票,不仅流通市面,而且还可与政府钞票互兑。据说这种由陆佑所发行的“东兴隆”银票,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直流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日本占领马来西亚后才被日本军票所取代。99元起家,最后拥有一千多万英磅的财富,陆佑在南洋华人中近乎创造了一个神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334066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