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六章 华侨团体 >>
 
 

        中国人在美国的商业文化:  中国具有悠久的商业活动的历史,中国人在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的商海鏖战中,其突出的博弈能力是举世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最先产生影响的是商业文化。因为商业文化是围绕人的最基本需要———衣食方面来展开的,所以商业文化是其他类型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础和纽带。商业文化又因其载体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

        (1) 饮食文化的传播。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而中国的广东、福建人历来也对传统饮食文化钻研精深,并在几千年的发掘沉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格,其中粤菜系以甜、辣、鲜等不同风格分为不同菜系,在岭南民俗风情中居于最高的位置。最初到达美国的华工由于贫穷而衣食无着,他们的膳食只有米饭、干鱼和茶叶。随着华工收入的增加,为了补充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消耗,一些粤籍华工遂逐渐把劳动所得一部分用于改善膳食结构上,饮食日趋多样化:“有米饭佐以菜,加肉的面条,有鱼、蚝蚶、墨鱼、咸肉、猪肉,过年过节时加以鸡、鲍鱼,还有一种晒干的蔬菜、竹笋、腌白菜等,以及干果,花生油和茶。他们的伙食和白人吃的牛肉、豆子、马玲薯、面包和牛奶比起来花样较多,搭配更得宜。”华人数量的增加,导致其饮食需求不断扩大,一部分头脑灵活的粤闽人意识到为这些从事重体力的华工服务也是一种生财之道,开餐馆也同样可以“淘金”。据说在1849 年加州只有300 多名华人的时候,旧金山的积匣街就出现了一间“广州酒家”。由于中国餐馆味美价廉,其声誉鹊起。餐馆内顾客如织,许多旧金山人认为中国餐馆是最好的餐馆。由于经营餐馆有利可图,又不冒很大的风险,收入相对稳定且不用出卖重体力,因而当珠江三角洲华侨家庭的留守妇女“从夫”移入美国后,越来越多的已婚华工转而经营中餐馆。据1852 年《上加利福尼亚日报》2 月21 日报道:“在一段时间内,这个城市的几乎所有的餐馆都是由中国人经营的。餐馆业远远超过了洗衣业。仅萨克拉门托一地,7 000 多名华人中就有1/ 3 靠餐饮业谋生。据统计,此时美国已有超过6 000 家的中餐馆。”因为当年的华人多为粤籍,因此在华人聚居区里,粤菜馆居多。中国餐馆的粤菜原料绝大部分都由中国直接进口,广东台山、广海的咸鱼,中山的虾膏、蚝油,以及餐馆所需的酱油、荸荠、燕窝、鱼翅、鱼肚等都是从中国远洋轮渡来的。由于粤菜选料考究,加工细致,色香味俱佳,所以中餐馆的信誉度较高,广东人爱吃的咖喱、杂烩和炖、煎的食品,慢慢地在他们聚集区以外传播开来。北美华人的小型餐馆多为夫妻经营:丈夫任厨子,在后厨炒菜,妻子是服务员,并充当收银员。这种“夫妻店”的经营模式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延续。经营理念是白手起家,精打细算,克勤克俭,逐渐坐大,然后子承父业、代代相继。而另一些资本积聚型的华侨商人虽也从小本起家,则注意吸收西方的经营理念,在西方商业经营模式的影响下,产生了商业投资的风险意识和魄力,一改中国传统的单一的家族式经营策略,通过融资协作,扩大规模,逐渐过渡成为资本转移型侨商,打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经营模式———股份制经营。他们走出唐人街,在华埠以外大办餐馆。“19 世纪末,华人餐饮业开始突破西部各州,遍布美国中部、东部的大城市。华人餐馆主要提供中国的排骨、糖醋肉、炒饭、烧麦等食物,兼营美国式的牛排、猪肉条、炸鸡肉等食物。” 加州轩佛的“皇族餐馆”就是这样一家驰名中外的中西合璧式的华人餐馆。这个餐馆是由在当地居住达100 多年的江氏家族开办的,至今已有142 年的历史。

        (2) 服饰文化的传播。在中国的文化中,服饰绝不仅仅是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的事情,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的魅力和内在的精神,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能力和亲和力,是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载体。先期入美的华工穿着宽松的棉衣、外套和裤子,衣服多是从广东进口的成衣,很少有人购买美式衣服。平素习惯于光脚走路,留长发,打辫子,刮胡须,固守着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而商业类型的华人移民和文化教育型移则从身份和地位考虑身着长袍马褂或色泽艳丽的丝绸大褂,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华侨,都格外注意不能剪去那根认祖归宗的长辫子。由于华工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偏爱与执着,使得美国华人成衣业拥有了一定的市场,成为商业文化的一部分。19 世纪90 年代,从事华人服装业的华人妇女有七八千人。她们主要从事制鞋、成衣,生产和经销供给华人穿的衣物,除生产中式服装外,也学做西装。“1877 年,在加州制鞋的华工就有二三千人。1880 年,旧金山成衣业中的华工有2000 人左右,该市所生产的大部分成衣和几乎全部的内衣都是华工们制作  约有3 500 名华人女工在旧金山的唐人街的小成衣店里工作。”一位在蒙大拿州比由特市(Butte Montana) 的华侨妇女回忆道:“我为百货店缝制成打的宽松式的中国衣服,我缝制的中国服装非常结实,很受欢迎,那些男式的长袍甚至被送到蒙大拿以外的社区。” 由于华人服饰在美国大行其道,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向往或是好奇,许多美国白人逐渐对中国华丽的丝绸和精致的手工产生喜爱,买中国妇女做的鞋子和唐装,华侨妇女不自觉中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3) 商人社团与商业经营文化的传播。旧金山在1852 年就出现了华人商业会馆,会馆是华商们按地域、宗族、血缘等关系组建的,有广东南海、番愚、东莞、增城、博罗籍侨商的三邑会馆,及新会、四会、鹤山籍侨商的四邑会馆等六大会馆。成立这些组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障华人的商业利益,即对外能够与外国资产互相抗衡,对内防止同行业之间的砍伤性争夺,并担当划定物价、调解商家之间的交涉与纠纷的职责,后来发展成了兼具政治、民事等多重功能的华人社区的政权性质的组织。由于会馆林立,为解决彼此矛盾,六大会馆在1862 年成立了一个松散的联合组织———公所,使一个地区的华商组织到了一起。在会馆的帮助下,华侨商业得以繁荣。据1868 年至1869 年旧金山华人商店的记录,该市华侨店为98 家,到了1878 年,华人商店达到了396 家。到1882 年,华侨商店达到了667 家。 可以说早期华人商业繁荣为美国商业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然,华侨商业社团对美国的影响更多的还是中国人的商业经营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华人的商业精神。华商吃苦耐劳、谨小慎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精明聪慧、注重乡情与亲情,这些优秀的商业品质也得到了美国商人的认同和赞许。二是灵活的经营规则。华侨商店商品价位除了有公开价码外,还有暗码,即最低要价。这种商业活动的好处是灵活方便,涨价、调价手续简便。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买家不容易掌握实价,容易吃亏上当。在中西方两种文明嫁接的过程中,在美国社会里出现了一种兼容并蓄的边缘性商业文化,华商公司正是这种文化的载体和源头。华商社团和企业丶贸易丶公司在苦心经营、精打细算的基础上,吸纳和借鉴了西方的股份制经营模式和美国商业经营中的联合经营、跨国贸易、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等理念,使之摒弃陈旧观念,使华商贸易能够日益发扬光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379180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