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七章 辛亥革命 >>
 
 

        李鸿章出访美国,李鸿章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李鸿章受到朝野上下的猛烈抨击。而签订《马关条约》,使他背上“汉奸”、“卖国贼”的骂名。此后,李鸿章被免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1896 年 2 月,为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时也为“联俄制日”,李鸿章被清廷派出访欧美,进行了一次环球访问。李鸿章出访欧美,在西方刮起了一阵“李鸿章旋风”。德国首相俾斯麦见了李鸿章后,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欧洲的报纸也把李鸿章与俾斯麦、英国首相格拉斯顿并称“当今天下三大老”(李鸿章 73 岁,俾斯麦 81 岁,格拉斯顿 87 岁)。8 月 22 日,李鸿章一行结束了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乘“圣·路易斯”号邮轮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访问。经过 6 天的海上航行,于 28 日上午 9 时抵达美国纽约港。纽约港码头轰动了,人山人海,汽船、拖船、汽艇都载满了欢迎人群。《纽约时报》报道说:“人们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君主们所统治的人口的总和还多。”与民众自发式的欢迎不同,美国政府在港口排列了几十艘装饰一新的白色军舰,队形威武,当中有“迈阿密号”“得克萨斯号”“联盟号”等。 当“圣·路易斯”从舰队前驶过时,舰队发出 19 响礼炮,一旁还有不少迎宾彩船,连大银行家摩根的私人汽艇也来了,主桅挂满色彩缤纷的飘带。在美方检疫官作了例行检查之后,东道国的主人———美国东部陆军司令卢杰将军身穿礼服,佩着绶带,率领部下登舰迎接中国贵宾。陪同卢杰将军登舰的是他的两位助手乔治·大卫陆军少校和希尔斯舰长、大清国驻美公使杨儒和秘书、美国助理国务卿诺克赫尔。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国的国旗,万人空巷,李鸿章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在国内被视为“卖国贼”的李鸿章,竟然在当时的国际上塑造出一个开明、强大的中国形象。年迈的李鸿章穿着黄马褂,还有深蓝色的织锦软绸外套,脚穿白色布底鞋,本来已有1.8 米的人显得更高了。卢杰将军笑容可掬地说“:我受美国总统的派遣,来此迎接阁下到来,并带您访问这个自由的国家。欢迎你的来访。”担任翻译的罗丰禄重复着欢迎的话语,李鸿章鞠躬表示感谢。

        李鸿章说他很遗憾在此停留时间太短,然后问美国总统是否在纽约。当被告知总统将到纽约来时,李鸿章显得很焦虑,希望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总统。卢杰将军通过翻译向他解释,说确切的接见时间将在下午告诉他。李鸿章突然转变话题说“:法国人试图劝我经马赛和苏伊士运河回国,但我回绝了。我告诉他们,我想访问美国。”卢杰将军则妙语作答,比喻此次访问就像是一个国际大家庭里的大哥哥探望远方的弟弟。这时,欢迎的礼炮开始鸣响。李鸿章询问外面在干什么,当得知是在用隆重的礼仪欢迎他时,他很高兴,不停地吸美国雪茄,但用长烟斗来吸。自始至终他谈兴很浓,甚至问了卢杰将军个人收入。上岸后,大街上人山人海。《纽约时报》称有 50 万纽约人在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等处,夹道欢迎和观看李鸿章乘坐的四轮马车。在纽约高楼大厦和鲜花人群中穿行,李鸿章内心颇为得意,暂时忘却了一年来的沮丧。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李鸿章:“他的面庞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双眼明亮,闪烁着睿智的光彩,目光里包含了幽默和机智。他戴着一副老式的硬框眼镜,颧骨高而不瘦,黝黑的皮肤看上去显得很健康……他从不显得傲慢。他是那种从不向他人提出什么要求,但又总能获得满足的那类人。他能很轻松地与人交谈,而又不会使与他交谈的人感到紧张……他对妇女尤其礼貌,也很喜爱儿童。”当晚,李鸿章在吃了燕窝、鱼翅、烤鸡、炒饭并饮了少量的酒后,早早歇息了。8 月 29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在纽约前国务卿惠特尼的私人住宅举行午宴,欢迎李鸿章。陪同参加的有美国驻法公使伊思特斯、联邦政府财政部长约翰·G.卡莱尔、卢杰将军及其他要人。当晚,由美国前国务卿约翰.佛斯特做东,在华尔道夫饭店举行欢迎晚宴,一些曾出使过大清国的外交官和领事官员们出席晚宴。

        李鸿章在美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在他所参加所有活动中,对美国出现的新科技、新事物最感兴趣。他说:“在今天这个制度,大学、铁路和电报将越来越普及。”9 月 3 日,李鸿章会见了美国基督教教会领袖,就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和“孔子之道与耶稣之道”的异同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李鸿章与格兰特的一段手杖缘.李鸿章和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之间,曾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格兰特将军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建立的功勋和良好的风范,赢得了美国人民的敬重。1866 年,格兰特被授予四星上将军衔,成为美国第一位四星上将,1868 年当选为美国第十八届总统。在结束八年的总统任期后,格兰特携妻子环游世界。1879 年 4 月 7 日,格兰特乘船抵达香港,再到广州,后又乘船到上海、天津。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设宴款待格兰特,两人一见如故。李鸿章看到格兰特的名贵手杖后,反复赏玩,爱不释手。格兰特见此情此景,知道李鸿章的心意,就通过翻译向李鸿章说:“中堂既然喜欢这根手杖,我本当奉送。但这根手杖是我卸任时,全国工商界赠给我的,这代表着国民的公意,我不便私自转赠。等我回国后,征得大家同意后,才奉寄致赠。”李鸿章会晤格兰特时,正值日本吞灭琉球,改为冲绳县之际。清政府与李鸿章希望借助行将访日的格兰特之名望,劝说日本放弃前议。一个已经卸任的美国总统,其实未必有李鸿章期望的能量。格兰特的调停最后没有结果,琉球并入日本版图已是无可挽回。格兰特回国前,从日本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介绍日本的新气象外,明确指出:“中国大害在一弱字,国家譬如人身,人身一弱则百病来侵,一强则外邪不入。”格兰特希望中国奋发自强,否则“日本以一万个旅”,可“长驱直捣中国三千洋里”。他建议清国总理李鸿章“仿日本之例而效法西法”,“广行通商”,如是则“国势必日强盛,各国自不敢侵侮”,等等。当时,李鸿章和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按照格兰特开的药方去做,果然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访美期间,李鸿章专门拜谒了尚未建成的格兰特陵墓,在墓前献了一个花圈。李鸿章的思绪,回到了 17 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特别话题李鸿章访问美国的场面。不禁潸然泪下。据蔡尔康等所撰、1899 年出版的《李傅相历聘欧美记》中记载,1896 年 8 月 30 日,李鸿章前去格兰特的墓园拜谒。“二十二日(西八月三十号),中堂出自纽约行台,至前民主格兰德寝园,有宿草矣,为怆然者久之。从者以鲜花环进,敬悬墓门,循西礼也。”

        李鸿章的这一举动,使他的随从人员和美方陪同人员始料不及,更是让美国民众很感动,报纸上这样描述李鸿章:……这位贵宾的举动非常令人感动,他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不过,有此一段因缘,李鸿章抵美之日,格兰特之子也专门登船迎接。李鸿章在纽约访问时,特地探望了格兰特的遗孀朱莉娅。朱莉娅设宴款待李鸿章,并邀请了工商界名流百余人作陪。散席时,朱莉娅即把丈夫的手杖立于台上,向出席者讲述了丈夫与李鸿章的交往和友谊,也和盘托出这根手杖的故事。她同时对李鸿章说:“格兰特回国后,一直惦记着手杖的事,因事务琐杂,一直没有机会跟工商界人士商量。他生前特别嘱咐我帮助他实践当年的承诺。”然后,朱莉娅面向大家说:“今天适逢李先生来访,故特恳问大家,诸位是否同意把这根手杖转赠给李先生?”她说罢,满堂的出席者一致鼓掌赞同。于是,朱莉娅当众双手举杖,奉赠给李鸿章。李鸿章深受感动,回国后,视同至宝,须臾不离身。中国人向来崇尚来而不往非礼也。一年后,格兰特陵墓落成,李鸿章嘱托清廷驻美公使杨儒代表他在格兰特墓园种植银杏两棵。银杏树四周有铁栏杆围护,下有一块一米见方、用青铜铸造的铜牌。上有中、英两种文字说明。中文用隶书直行书写:“大清光绪二十有三年,岁在丁酉,孟夏初吉,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合肥李鸿章,敬为大美国前伯理玺天德葛兰脱墓道种树,用志景慕。出使大臣二品衔,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铁岭杨儒谨题。(“伯理玺天德”是英文 president 的音译)

        李鸿章是个贪官,他临死前大约有合5亿多美元的个人财产,凭他的俸禄显然是不可能积攒这么多钱的。李鸿章访美期间,对两届总统格兰特的儿子家庭贫寒感到大惑不解,当众感慨“呜呼!我真不理解当官这么穷怎么可能!”这也许是中西政治文化一大差异吧。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展现大国重臣的人格魅力9 月 2 日上午,李鸿章在其下榻的华尔道夫饭店举行记者招待会,向美国新闻界介绍他对美国的观感,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展现了大国重臣的不卑不亢的人格姿态。他抨击美国的排华法案,认为“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呼吁中国报纸应该揭露真相、讲真话,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美国记者: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李鸿章: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待的。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美国记者: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最感兴趣呢?

        李鸿章: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 20 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中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中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若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翻译插话:在清国,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是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李鸿章(停顿一会儿):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李鸿章访美期间虽然受到了热情款待,可他吃了人家的好东西一点也不“嘴软”,在接受美国记者访问时,毫不客气地批评美国的排华法案《格利法》,显示了中国人“人穷志不穷”的民族气节。美国记者: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李鸿章:我知道,你们又将进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会在施政上有些变化。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利法》的言论,我只是期望国新闻界能助清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利法》进行较大修改。美国记者:阁下,您能说明选择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回国路线的理由吗?是不是您的同胞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没有受到善待?李鸿章:我有两个原因不愿经过美国西部各第一,当我在清国北方港口城市担任高官时,听到了很多加州清国侨民的抱怨。这些抱怨表明,清国人在那里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他们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利法》不但不给予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等的权利,还拒绝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因此我不希望经过以这种方式对待我同胞的地方,也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递交的要求保证他们在西部各州权益的请愿信。  

        第二,当我还是一名优秀的水手时,就知道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比别人年纪要大好多岁,从温哥华回国的航程要比从旧金山出发更短些。我现在才知道,清国“皇后号”船体宽阔舒适,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都难以找到如此之好的远洋客船。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我们知道,《格利法》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清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如果我们清国也抵制你们的产品,拒绝购买美国商品,取消你们的产品销往清国的特许权,试问你们将作何感想呢?不要把我当成清国什么高官,而要当成一名国际主义者,不要把我当成达官贵人,而要当作清国或世界其他国家一名普通公民。请让我问问,你们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就能买到高质量的商品。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因为你们禁止使用廉价劳工生产的产品,不让他们在农场干活。你们专利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你们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你们发明的东西比任何其他国家的总和都多。在这方面,你们走在了欧洲的前面。因为你们不限制你们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搞农业的人不限于搞农业,他们还将农业、商业和工业结合了起来。你们不像英国,他们只是世界的作坊。你们致力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事业。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你们也领先于欧洲国家。但不幸的是,你们还竞争不过欧洲,因为你们的产品比他们的贵。这都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以致生产的产品因价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与欧洲国家竞争。劳动力太贵,是因为你们排除华工。这是你们的失误。如果让劳动力自由竞争,你们就能够获得廉价的劳力。

        华人比爱尔兰人和美国其他劳动阶级都更勤俭,所以其他族裔的劳工仇视华人。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帮助华人一臂之力,取消排华法案。美国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李鸿章: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李鸿章: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的报纸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这次采访:“回答问题时,他态度非常坦诚、谦虚。”李鸿章在这次采访中所展现出来的眼光和意识,让我们看到一个与历史教材“脸谱化”不同的李鸿章。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不振,“必先富而后能强”。他大力开办洋务,创办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李鸿章堪称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外交第一人。然而,翻看中国签下的卖国条约,署名最多的,却是李鸿章。多年以来,李鸿章一直被认为是投降主义的代表,成为卖国贼的代名词。耐人寻味的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对李鸿章评价很高“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称之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梁启超也中肯地指出李鸿章的优缺点:“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在美国坐轿子的李鸿章与“李鸿章杂碎”离开纽约后,李鸿章到达费城,在那里参观了美国独立厅、自由钟。费城市政府听说中国人喜欢坐轿,在李鸿章参观工厂或名胜时,就不用马车了,专门搞了一顶豪华轿子让李鸿章坐。不巧的是,抬轿的四个人全是爱尔兰人,他们听李鸿章说华工比爱尔兰工好,心中气愤,便约好一齐罢工、不抬轿子了,以示抗议。

        李鸿章有些不高兴。但马上就有一帮华人主动来抬轿子,他的心情有了好转。这些华人以能给李鸿章抬轿子为荣,他们抬得非常卖力,将李鸿章一路抬到了费城的唐人街上。李鸿章放眼望去,看到的全是中国式的建筑。黄面孔、黑头发,华人来来往往,一街两行几乎全是中式餐馆。为欢迎李鸿章的来访,餐馆的门首全插着美国的星条旗和大清国的黄龙旗。李鸿章非常高兴,停下轿子与华人见面。整条街上的华人都非常激动,一齐涌了过来叩见来自祖国的贵客。在异国他乡见到这么多华人欢迎自己,李鸿章心中激动,眼眶中湿润起来。华人们向李鸿章介绍唐人街的情况。李鸿章被他们的情绪感染,就笑问“:你们大家开餐馆,饭菜还是中国的口味吗?”他们笑着说“:请中堂随便进个馆子品尝,绝对正宗的中国口味。”李鸿章笑道“:出访了八九个月,吃腻了西餐,还真想尝尝中国的饭菜!”他来到一家较大的餐馆,老板兴奋不已,立刻指挥厨师工作,做了最拿手的几十个菜,端上来请李鸿章品尝。费城百姓听说李鸿章在唐人街吃中餐,便兴致勃勃地结伴涌到唐人街来看。进不了餐馆,他们就在门外、窗外探头探脑往里看,看见李鸿章吃得好不惬意,便猜想那菜一定很好吃,于是忙向旁边的华人打听菜叫什么名字,华人说了。但接着又一盘菜上来了,洋人忙又问菜名,华人又说了。可菜越上越多,有许多菜连窗外的华人也不知道名子,便笼统的将不认识的菜叫作“杂碎”。杂碎出现的频率最高,等李鸿章吃完离开,洋人们把其它菜名全忘了,却记住了“杂碎”这道菜。费城百姓好奇地相约到唐人街,要吃李鸿章曾经吃过的杂碎。从此以后,“李鸿章杂碎”便成为北美一带中餐馆的招牌菜,家家餐馆都能做,让美国人惊讶不已,大为羡慕。

        李鸿章眼界的开阔离开费城后,李鸿章到达华盛顿,参观了美国国会和图书馆。9 月 5 日,李鸿章一行才离开华盛顿前往英属加拿大。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并呼吁美国废除排华法案。李鸿章这次出访欧美,从 3 月 28 日离开上海,到 10 月 3 日到达天津,历时 190 天。期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 9 万多里,遍访欧美 8 个国家,尤其是访问了当时欧美五大强国。作为 70 多岁的高龄,实属不易,这在清代历史上也是无先例的。可以说,李鸿章是清政府高层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在这次访问中,李鸿章亲自考察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亲眼看到了西方的社会现实,打开了眼界,深切地体察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深感西方“各国强盛,中国贫弱,须亟设法”,如实地向光绪皇帝和慈禧陈述了在欧美的所见所闻,希望中国能赶上西方列强,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同情,这是他出访成功的一面。访问欧美结束后,李鸿章受到保守势力的大肆攻击。11 月 19 日的《纽约时报》报道说:“自从清国北洋大臣李鸿章出洋访问回国后,一直受到清廷冷遇,而他自己也已对此深表厌恶。因此,他已经打定主意,决定向皇帝陛下请辞,退休去过安静的生活。”1901 年,李鸿章在屈辱中辞世。去世前,他曾留下这样的遗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这位晚清显赫一时的人物,身前和身后都遭诟病。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是毁誉不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花地湾古玩城三楼3E02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10334215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