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获捐百余(件)套华侨藏品资料
省藏协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无偿捐赠文物
粤藏协向南粤先贤馆捐赠藏品仪式在穗举行
协会军品专委会举行2019年第一次活动日
金田股票纸钞
 
 
 
<< 当前所在位置:第四章 筹饷捐输 >>
 
 

        梁廷孚先生捐筑校合执照:  捐建校舍是普遍的捐资兴学形式。据统计,江门、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又称五邑)等,接受捐资新建、扩建的中、小学,捐赠办学全部中学及82%的小学,都得到了捐赠,共建教学楼,科学楼,还有学生宿舍、体育馆、游泳池等。海南文昌县接受了4000多人次捐赠,新建、扩建中、占全县现有中、小学的80%。华侨、港澳同胞捐建校舍,一个特点是独资捐建明显增多。过去华侨在家乡兴办学校,多采取合资、集资形式,而改革开放以后捐办的学校中,独资捐建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新会县,独资兴建的侨校有12所,其中陈瑞棋中学、陈经纶中学都是规模较大、设备较齐全的学校。又如顺德县的球锯中学、古朗学校,中山市的博爱学校,潮阳县的峡山学校,惠来县的葵潭学校等,都是独资兴建的。合资兴建也与以前有所不同,主要是兄弟、父子、翁婿、夫妇或同宗亲属合资。这些特点反映了华侨经济力量的增强,也是捐资兴学数量大、受益面广的原因之一。华侨捐建校舍,使广大侨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如汕头地区,不少学校原来是用祠堂、庙宇等作校舍,房屋残旧,光线不足,经华侨捐资修建,这些学校的设备条件得到改善。据统计,许多学校,华侨的捐助金额远远超过了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华侨在家乡办学,使一些偏僻的村庄也有了学校。学校增多,入学率也相应提高。潮州市已基本实现初小不出村,高小、初中不出乡,适令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重点侨乡开平县,据有关部门统计,1978年以前全县共有211所学校有危房,占全县学校总数的66.3%,危房面积达87774平方米。至1984年底,由于侨胞纷纷捐建校舍,全部的中学和82%的小学得到华侨捐赠,使这一严重问题基本解决。该县所有学校实现了“一无二有”(学校无危房,班级有课室,学生人人有桌椅)的目标。现在全县各乡,学校所在一望可知,因为最新、最高大、最漂亮的建筑总是华侨捐建的学校。

        台山新白沙报发出的捐助报费收条:  1909年2月,浮石人赵拱辰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份侨刊《新宁杂志》,1910年,赵拱辰创办台山第一份报纸《日新报》。1919年正月初二,浮石青年在可庐书室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农民排球队———华利磨学会(华利磨是英文排球Volleyball的译音);从1919年到1951年,学会会员们捐出款项,开办浮石平民义学。1926年,浮石人赵灼出版《纳氏英文法讲义》,这是中国第一本英文语法书,用中文和英文讲解英文语法,全书四大册,是当时全中国各大学都采用的教材;2003年,浮石小学校长赵恩普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记录本村方言的字典———《浮石三音字典》。这本字典收入9000多个汉字,每个字用汉语拼音方案标注普通话读音,用广州话拼音方案标注广州话读音,用浮石话拼音方案标注浮石方言读音。这就是浮石村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3个中国第一。浮石人有办报、办刊的好传统。1929年浮石村民赵春泉、赵加顿和赵焯贤出版《火花》小报,1930年改为《浮石钟社月报》;1932年,浮石一些学生出版《火焰特刊》,1933年改为《浮龙杂志》;1932年,部分浮石青年出版《浮石青年》,这样,一条村同时出版3种杂志。1934年8月,3种杂志合并,出版《浮石月刊》。由于《浮石月刊》矛头指向土豪劣绅,因此把持乡政的浮石乡公所以“未经批准,擅用浮石二字”为由禁止发行。于是,办刊人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浮山月报》刊名,于1935年5月21日公开发行,出版到现在。正因为刊名由于右任题签,所以《浮山月报》能顺利寄入台湾,成为祖国大陆第一份在台湾公开发行的杂志。1995年,浮石村出版了村志《浮石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欢迎加入微信交流
 
地址:广州市中山四路199号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版权所有
CHN :(86)13660428055  Email :297780561@qq.com
您是第 9863582 位访客  最高日 10476 位访客  粤ICP备08107876号-1